学术研究
首页 > 学术研究 > 思想文库
罗骞;王肖帆|历史唯物主义的四条基本原则
日期:2023-10-31



摘要:历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代表了时代精神的精华。世界观原则的性、方法论原则的总体性、理论原则的批判性以及价值原则的人民主体性,充分体现了历唯物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的当代性质。这些原则要求以历史的眼光,在总体性的对象性关系和对象化的过程中批判性地把握存在及其观念。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将现实理解为开放性的发展过程,将理论看成是面对现实和面向未来的对象性意识。正是立足于这样的思想原则,史唯物主义本身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引领着时代的发展,是名副其实的当今之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原则;时代精神;实践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思主义理论不仅以社会历史作为根本的研究对象,而且强调以历史性作为看待世界和理事物的根本原则。基于此种研究对象和原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将自身看成根植于社会历史时代并参与社会历史时代构成的历史性理论。它需要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保持对时代发展的思想指引。如何接各种时代挑战并且在这种挑战中发展自身,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任务。此任务意味首先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作出有力阐释。马克思主义当代性质和当代意义的阐释首先需涉及实体性的内容,实体性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马克思主义当代性的基础和前提。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性显然不只在于它提供的实体性内容,比如说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对未社会的设想等,还在于甚至更在于它提供的体现时代精神的思想原则。相对于可变的、甚至是可错的某些体性内容,体现时代精神的思想原则可谓是更为稳定的、不变的“形式”方面。在这个意上,概括和提炼体现时代精神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原则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体来说,马克思主理论研究中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基本思想原则的认识比较确定,而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思想原则概括却不甚明确和稳定。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殊内容,它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的界观、方法论、价值观以及批判的理性精神等方面的内容。本文从世界观层面的历史性、方法论层面的总体性、理论特征层面的批判性和价值观层面的人民主体性几方面阐释历史唯物并揭示这些基本原则之间的内在关系,由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性质和当代意义进行辩护,调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精神内在的组成要素和鲜明的表征者。


世界观的历史性原则

如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倾向于历史作为“对象”,有的学者倾向于历史作为“原则”。我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观层面的基本原则。正因为历史性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观层面的基本原则,社会历史才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对象。同样,正是因为社会历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对象,才使得超越形而上学的历史性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历史”作为对象和作为原则是内在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将世作为外在于人的对象去分析,而是在人与对象的历史性关系中把握世界。事物及关于事物的观念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关系中显现的,因此历史唯物主义要求在以实践为基础的对象性关系和对象化过程中历史地看待事物,将人们关于世界的认识看成是历史性的具体知识。历史唯物主义此告别了传统哲学的思辨本体论以及近代反思哲学的二元论建制,开启了后形而上学的思想域。因此,在世界观层面上揭示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性原则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西方哲学世界观的基础是思辨本体论。思辨本体论包括了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本源论、柏拉图的理念论、中世纪基督教的神本论等各种不同形态。思辨本体论是以还原主义、本质主象主义的思维方式构成的哲学世界观体系,各种思辨本体论的体系都认为世界具有绝对的、绝对的本质和绝对普遍性的存在,这就是世界的本体。本体被看成是超越于时间和空间规的非历史性的绝对存在。事实上,本体概念及本体论体系都是抽象思辨的产物,是蒸发掉了具体性和历史性规定的观念残余。但本体论将这种观念中的绝对抽象看成了存在本身,看成了世界的本体和本质。也就是说,作为抽象观念的本体被看成产生世界和主宰世界的“创造者”,在绝观念与绝对对象之间保持着抽象的同一性。近代哲学开始反思思维与存在之间的这种抽象同,因此,认识与认识对象之间的差异以及二者的同一性问题进入哲学意识。近代哲学从思辨本体论转向了作为反思哲学的思辨认识论。由于将抽象的“我思”确立为认识的确定性根据,近代学在思维与存在之间构建了不可跨越的鸿沟。外在的客观存在是否存在,内在性的认识是否与外对象相同一,即内在性的意识如何可能确证并且切中外在对象的问题成了近代哲学难以化解的二元论死结。从抽象同一性的本体到近代反思哲学难以克服的二元论,传统西方哲学在思辨哲学的极端处走向了思辨哲学的终结。历史唯物主义正是以历史性的原则摆脱了思辨哲学的,开启了后形而上学的思想视域。

不论是古代抽象同一性的本体论哲学还是近代反思性的二元论困境,问题的关键在于二采取同样的非历史性的思维方式。这种非历史的思维方式具有绝对主义、抽象主义和本质主义本特征由于这种非历史性的思维提出了各种非历史的因而是不现实的绝对存在者对思辨本论来说,这种绝对存在者就是世界的本体;而对于近代认识论来说,作为认识之绝对确定性根据的绝对存在者就是“我思”。也就是说,这些思想中的绝对“本体”或者说“我思”事实上并不在,它们只是经过思辨思维蒸发后的观念残存物,是非历史的思维方式构成的观念抽象。由思的思维方式构成的世界观体系是一种超现实的观念体系,而不是对真实的现实存在的根本把握,现实中的、具体历史关系中的现象和事物甚至因此被贬低为“非存在”。历史唯物主义历史批判这种抽象思辨的世界观,将哲学研究的对象导向了现实的存在过程,以一种立足于实践的历史性思维方式理解现实的存在过程及关于这一存在过程的各种理论认识。在历史唯物主看来,并不存在创造和产生了现实世界的、在现实世界之外的本体,也不存在于现实的存在过程之外的独立自在的我思,现实存在及关于现实存在的观念都是被人的历史实践中介的过程,因此本身历史性的。马克思明确指出:“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1](P196-197)自然史和人类史本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对历史、自然的理解都需要在以实践为基础的发展过程中才能合理把握

唯物主义的历史性原则强调在具体的实践关系及其发展的过程中揭示事物的历史性本质。事物及关于事物的观念不再是脱离生活实践的抽象绝对,而是在实践过程中展开的“为我之物”。一方面,现实的事物总是在与人类历史性的实践活动相关、被人类实践活动所触碰和改变上存在,因此它是历史性的;另一方面,关于事物的认识总是受到人类实践活动制约的对象识,总是关于事物的历史性知识。也就是说,从对象和知识本身的存在而言,历史唯物主义揭把握的是事物存在的历史性,或者说是历史性的存在。“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1](P526)由于历史性的观原则,存在就不是思辨的抽象实体,而是人在现实中面对的历史性存在。所以马克思讲:“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糖价格一样。”[1](P723)这就从根本上超越了思辨本体论不是去寻找世界的抽象本体或者具体事物不变的绝对本质,而是能够深入现实过程揭示事物的历史性和现实规定。以这种历史性观为基础,我们就不会将某些历史性的观念和制度看成是永恒的绝对,而是深入历史去把握揭示这些事物的历史性。

之,所谓历史性原则讲的是历史唯物主义以历史的眼光理解存在,在对象性关系和对象化过程中把握事物的存在及其观念,因此存在及其观念都是历史性的。历史性原则要求具体分析事历史性实践过程中的存在状态、存在关系、存在方式和存在趋势等,揭示事物存在的历史条件和历史限度,拒绝将存在和观念看成非历史的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性原则是后形而上学世界观的基本原则,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历史观、价值论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因所在,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新唯物主义的“新”之所在。


二、方法论的总体性原则

唯物主义认为,在经验现象之外没有超越的绝对本体创造和产生这个现实世界,世界本身就是以多元差异为基础的对象性关系的世界。这意味着需要在以实践为基础的对象性关系其发展过程中把握事物的本质,以历史的眼光分析事物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及其暂时性。这种历史思维必然要求一种内在于历史的具体的总体性方法,也就是要求在历史发展的总体联系和总体过程中揭事物的具体规定。“当马克思主义用‘具体’来反对‘抽象’的时候,它是与历史相联系的,是作为过程和总体环节中的具体,而不是抽象的个体,绝对的‘他者’;当他用总体来反对具体时,他反对的是抽象的具体,而主张一种多样的生存中的总体”[2](P152-153)如果说历史性是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原则,侧重于从存在论层面揭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特征的话,这种内在于历的具体的总体性就可以看成是与历史性的世界观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它的侧重点不在于对象自身的存在规定,而在于要求以社会历史的总体性视角揭示事物的具体规定性。只有以这种总体性的方法将事物置于辩证运动的联系中,才能把握事物存在的历史根据及其发展趋势。这种立历史的具体的总体性思维方法具有显著特征,它不同于抽象的同一性、思辨的总体性、抽象具体性以及机械的总体性。

内在于历史的具体的总体性是对抽象同一性的否定与超越。抽象的同一性思维方法立足抽的还原主义和本质主义,总是希望寻求到经验现象背后的“绝对本质”,认为这种非时间性的绝本质支配和规定具体的事物及其展开状态。关于这种绝对本质的认识,就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抽象同一性的绝对真理。在抽象同一性的思维方法中,现实事物本身的区别及其自身的发展被忽视了,它不能真正地揭示事物具体的“tobe”,不是去认识事物现实的展开状态、展开方式和展开过程,而是要求抽象的同一性本质。历史唯物主义的总体性方法与抽象的同一性不同,具体的总体方法不以追求事物背后绝对的“一”为目的,不是停留在抽象的同一性上,而是要求在总体联系总体过程中揭示事物的具体规定性。内在于历史的具体的总体性方法认为,在经验和具体现象之外没有抽象的绝对本质,事物的存在就是事物的现实状态和展开过程。比如关于人的认识,马克思就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501)将人抽象地规定为理性的动物、语言的动物,或者说将人性抽象为性恶或性善,可以把握到人这存在物的某些方面,但却陷入了抽象同一性的泥沼,不能够把握人的真正现实。

在于历史的具体的总体性也不同于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思辨总体性。黑格尔将世界看作是绝对理念自我实现的过程,在绝对理念展开的总体过程中把握具体的范畴环节。黑格尔从绝对理念出发,通过绝对理念的外化和收回,最终又回到绝对精神,由此构建了一个总体性的理论。虽然尔的方法包含了具体性和差异性的意识,看起来构成了对抽象同一性形而上学的批判。但是,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每一个具体的范畴都只是思辨总体中一个必然被扬弃的环节。黑格尔思想中的过程性意识是一种逻辑的必然性,而不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现实的历史性。因此,黑格尔的性是一种逻辑的、思辨的总体性,在对抽象同一性的批判中并没有真正开启立足于历史实践的总体性方法。通过继承黑格尔的过程意识,历史唯物主义改造了黑格尔思辨的总体性方法,确内在于历史的具体的总体性方法。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事物是人类在对象化的实践过程中获得自己的规定性并且被把握到的。因此,这个过程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而是被人类活动中,是时间性的、充满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的过程,不可能被抽象还原为一种观念的逻辑必然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要求在历史的总体联系中理解事物,就是在总体关联中把握事物的具体性、相对和有限性,而不是将事物现实规定性蒸发掉,纳入逻辑的必然性体系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思说黑格尔“只为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3](P97)在这一思辨总体中没有正的现实和历史。

在于历史的具体的总体性不同于科学主义抽象的具体性。经验科学和实证科学虽然也否定抽象的同一性和思辨的总体性,以具体的史和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也强调从事实出发,但科学主义的方法归根结底上还是抽象的。科学主义认为从经验事实出发,排除一切主观的干扰,对事实进行分析和归纳,即可揭示事物的本质。然而,科学主义所谓的纯粹客观事实,实际上仍然是观念的抽象,是抽象掉丰富的现实关系之后的观念中“绝对事实”,而不是现实的、实际存在事实,现实的事实总是各种关系中的存在,这些关系本身就是事实呈现和展开自己的方式。也就是说,实证科学中的事实是脱离了历史总体的抽象具体,并不是真正现实的内在于历史总体中的体。历史唯物主义的总体性,强调的是在总体过程和联系中把握具体,而不是这种抽象的具体维,不是孤立地研究抽象的“具体”事物本身。

在于历史的具体的总体性也不同于机械的总体观。机械论的整体与部分之间是一种外在的关,整体是由部分加总构成的全体。内在于历史的具体的总体性讲的是具体事物的存在关、方式、状态在展开过程中构成一个动态关联的发展总体。总体是这样一种动态运动的关联和关系状态。每一具体的事物总是在总体联系和状态中被构成并且展现总体联系中的各种规定性在这意义上,具体就不再是孤立的、抽象的具体,总体也不再是抽象的同一性实体。按照马克思所说:“具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4](P42)具体在总体联系获得了多样性,它是多样性的聚集地和缝合点。以这种具体的总体性来看待事物,才能形成辩证的体性理论,才能真正地把握事物的现实性及其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这样一种具体的总体性理。在这个理论总体中,有对政治、经济、哲学等具体领域和学科的研究,但是马克思主理论体系并不是这些具体学科的相加。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这些具体学科领域相互贯穿、相互融合形成的理论总体。与此同时,每一个具体学科的研究也体现和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总体原则和总体精神。总体展现在具体的研究中,而具体学科的研究在展示总体的同时获得自的规定性。具体学科研究与理论总体之间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内在于历史的具体与总体的关系

在于历史的具体的总体性可以看成是历史唯物主义在超越抽象的同一性、思辨的总体性、抽象的具体性和机械的整体性思维的基础,是立足于历史性的世界观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方法论则。分工逐渐细化的当今世界,人们分析问题越来越局限于自己的领域、自己的视角,对事物的知常常陷入碎片化、浅层化和零散化,戏仿和拼贴成为思维和文本写作的风格特色。在这样的语境中,历史唯物主义这种内在于历史的总体性方法论原则对我们认识具体事物,尤其是对我们握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和未来历史的发展趋势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三、理论特征的批判性原则

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性原则和总体性原则必然内含辩证的理性批判精神。以批判和自我批为内涵的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也是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精神原坚持和发扬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自我发展的根本原因。历史唯物义总是将事物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及过程中分析,以把握事物存在的历史根据和发展趋,在历史的总体过程中揭示事物自身发展的同一性与差异性。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把握事物展过程的理论认识本身也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没有脱离历史语境和历史过程的、抽象不变绝对认识,不能以静止不变的观点看待理论认识。这就要求在批判和自我批判的过程中推理论发展,使理论本身能够跟随历史发展的步伐,在与时俱进的同时引领时代的发展。批判性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批判性精神始终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自我发展坚持的理论则。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许多著作都冠以“批判”名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过程始终贯穿和体现辩证的理性批判精神。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批判一方面指向现实对象,解剖和分析现代社会的在状况,在对现实的批判中展开超越现实的未来方向;另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批判指理论自身,不仅在与各种理论流派和理论观点的论争中实现理论创新,而且在自我批判中保持论的开放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成为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总体,保持着与时俱进的鲜命力。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批判继承了启蒙理性所确立的批判精神,反思性地认识事物在历史进程存在的必然性及其根据。但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理论及其批判精神又不同于启蒙批判和批判精神,从二者的不同中我们可以洞悉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原则的特殊性。首先,史唯物主义批判理论的基本对象是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言》中,马克思指出对宗教的批判已经结束,理论批判应该转向现实的生活过程。在马克思看来:“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被揭穿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1](P4)1844年开始,由于与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性接触,马克思深入社会历史存在的深处,通过对市民社政治经济学批判来揭示现代文明的基本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相对于启蒙对理性的批判,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的矛头指向了现实的社会历史。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揭握,历史唯物主义为意识形态批判、政治制度的批判奠定了存在论上的基础。按照马克思的:“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1](P525)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还只是在批判犹的问题的过程中得出应该转向社会现实的认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则开始了对市民社会的政经济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确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立场,到了《资本论》就是部完整地对现代社会存在基础进行分析和解剖的社会历史现象学,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历史唯物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基础存在论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批判是立足于实践的存在论批判,而不是抽象的价值审判。不仅唯物主义批判理论的对象是社会历史本身,因此不同于启蒙以理性为对象的批判,而且历史物主义批判理论的基本原则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对现实的批判不再立足于抽象的理性原则和价值上的应当。也就是说,历史唯物主义立足于现实的社会历史实践基础之上,不再以抽的理性观念作为批判和剪裁现实的标准,而是在对象性的历史关系和历史过程中解剖和分析事物,揭示其限度,探索其发展趋势。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法律如同其他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态一样,我们不能仅仅从道义上判断它们的好坏,而是要深入历史的过程中揭示产生和制约它们的现实条件,分析其存在背后的现实历史基础。对于历史唯物主义来说,“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1](P544)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从来不是简单的道德,而是对现实社会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的存在论解剖,是一种理性的理论工作。

再次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批判的目的是改变现实,是实践地介入和参与社会历史的发展过历史唯物主义以历史性的原则对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及其观念的分析,目的不是为了批判旧有,而是为了在批判中建构新的世界。马克思曾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忽视了现实的、感性实践活动,停留于解释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1](P502)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尤其表明了这点马克思撰写的《资本论》巨作不是为了资本家发家致富的奥秘,而是为了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压迫,从而呼吁全世界无产阶合起来推翻旧世界,因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1](P527)改变现实推动和实践人的解放是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理论的根本目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原则内含自我批判的精神,通过自我批判实现理论的不断发展。唯物主义不是抽象的教条主义,而是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原则。随着社会历史语境和实象性的变化,理论的内容和观点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看成适合任时代和任何对象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抽象真理。马克思批判米海洛夫斯基时就明确地说过: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但是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5](P466)

是因为历史唯物主义深知理论认识的历史性、相对性和有限性,它总是要求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保持理论对现实开放,对未来开放,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推动理论的发展和善。列宁将善于自我反思,承认不足和错误看成是好的郑重的政党重要标志,他说:“一个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是衡量这个党是否郑重,是否真正履行它对本阶级和劳动群众所负义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6](P37)毛泽东将批评和自我批评看成是我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界。”[7](P1439)习近平总书记的自我革命思想将批评和自我批评提到了更高的高度:“我们党为么能够在现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为什么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了自我革命精神,保持了承认并错误的勇气,一次次拿起手术刀来革除自身的病症,一次次靠自己解决了自身问题。这种能力既是们党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所在。”[8](P326)判性精神始终是我们把握时代不可缺少的维度,是我们理论创新不可或缺的维度,也是我们能够保持不断自我革命的内在精神维度。正是因为坚持辩证的批判和自我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始终持着科学性,保持着鲜活的现实性和生命力。


四、价值观的人民主体性原则

唯物主义从具体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历史关系的角度理解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人民价值立场的实现程度,并赋予了人民主体性更加深刻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史唯物主义才是真正的民主理论是第一次从广大人民群众出发的社会历史理论。”[9](P67)毛泽东曾经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的主体,是社关键时期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马克思主政党,坚持人民主体性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人民主体性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意味着必然坚持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历史主义的人民主体性原则是在批判旧哲学的历史观和现代政治解放的基础上得以确立的,它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特殊内涵。

史唯物主义的人民主体性原则产生于对旧哲学否定群众观点的批判。旧唯物主义在自然领域持了唯物主义的一般原则,但在历史领域滑向了唯心主义,因此根本看不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创造性作用。旧唯物主义造成了“环境创造人”和“人创造环境”的悖论,“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1](P500)同唯心主义一样旧唯物主义常常入英雄史观,认为对社会历史起到根本作用的是社会精英和杰出人物,而不是普通的人民群众旧唯物主义以及唯心主义都没有真正揭示历史发展的基础,没有看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用,因此在价值观上常常否定群众,忽视人民的利益,客观上成为维护上层精英利益的、统治人民群众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了旧哲学的群众观点,坚持在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中分析历史发的动力,认为历史不是由“精神”和“领袖”创造的,而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力量。“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的扩大。”[1](P287)立足于群众史观尊重人民权利满足人民需求维护人民利益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遵循,人民主体性成为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层面的基本原则。

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主体性原则具有特殊的思想内涵,它不同于现代自由主义的个体主性立场。主体主义和理性主义是理解现代社会的两大原则。现代被看成是主体性得到解放的自由时代,人被解放为主体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人成为主体,意味着价值论上突出了生命的尊严和意义,上帝不再是人类存在价值的根据,人本身成为目的,成为价值论上的根据,这就从根本了宗教神权和封建统治。上帝绝对主导的地位被否定后,人不仅成为把握其他事物确切性的根据,也成为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者,通过实践建构实现自我和满足自我的现实世界。这种现代主体性意识在政治上表现为人成为相互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是拥有自由、平等和民主权利的公民。这种政治生活中的公民实际上是市民社会中的“经济人”体现,其共同的原则是个人主义和己主义,其世界观的基础是抽象的人本主义,人被看成具有天赋权利的抽象个体。这种抽象的个体主体性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的人民主体性。

历史物主义肯定这种现代解放的巨大意义,承认现代主体性的解放是历史的进步。但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了现代的这种抽象的个体主体性原则。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不是拥有天赋人抽象个体,而是从事着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的现实个人。这些现实的个人在创历史的生产劳动中结成现实的社会关系,不仅奠定了历史存在的物质基础并且推动着历史的展。人民主体性不是从个体主义出发的,不是从个人的政治权利出发的,它避免了个人与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抽象对立。人民主体性不再只是个体从抽象权利获得的角度理解主体其解放,而是从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生产过程来理解自由解放的程度,将思想解放、政治解放同物质生活领域中的劳动解放结合起来,追求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类解放,而不仅仅是现代的政治解放;要建立的是作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真正共同体,而不是以个体的抽象权利为、人与人之间始终处于竞争和冲突关系之中的虚幻共同体。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唯物主义的人主体性代表了超越现代个体主体性的历史发展方向。

在当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奋斗目标离不开对人民主体性立场的坚持。在中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过程中,坚持人民主体性是我们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在中国革命时期,人民群众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中国革命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毛泽提炼并概括为“群众路线”,很好地诠释了人民主体性的思想。“一切为了群众”表明了中国共党人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一切政治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利益。“一切依靠群众”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人民群众,坚持发挥人民群的主体力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反映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工作路线,要求从人民群众实践活动中集中实践智慧,形成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最终又回归到人民群众中,服务于人民众。这是将人民群众看作历史的主体,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体现。如今,我国已经迎来了从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更应坚持人民主体性原则,充认识到我国一步步地走向强大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就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0](P9)


五、结 语

马克主义之所以能够深刻地把握我们时代的基本问题和未来历史发展方向,最根本的原于它在思想史上实现了一场伟大变革。这场变革促进了人类思维方式和精神原则的变迁,代了我们这个时代精神和时代思维的基本走向,马克思主义因此能够在紧跟时代步伐的同时引领时代的发展。在我们看来,世界观的历史性原则、方法论的总体性原则、理论特征的批判性原值观的人民主体性原则,相互联系地构成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内在精神,集中地体现了当今代精神和时代思维特征。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些基本原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仅是把握时代问题和时代变迁的基本需要,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需要。只有坚持和运这些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论原则,我们才能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能更好地回答时代提出的重要问题,才能更好地保持马克思主义的鲜活生命力。

注释:

关阐释参见罗骞《思辨本体论的基本规定及其超越——兼论历史唯物主义在存在论历史中的意义》(《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罗骞.内在于历史的具体的总体性——《历史与阶级意识》对马克思哲学本真性的阐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4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马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宁全集(第二版增订版):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9]陈学明等.马克思与当代中国[M].北京:菲律宾abg欧博网出版社,2018.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The Four Basic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Luo Qian, Wang Xiaofa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the essence of the contemporary spirit. The historicity of the worldview principle, the totality of the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 the criticalness of the theoretical principle and the people-oriented nature of the value principle fully reflect the contemporary natur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s a theoretical system. These principles require that existence and its concepts should be grasped from a critical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be placed in the process of overall object relations and objectification. Therefor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regards reality as an open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regards theory as an object consciousness facing reality and the future. It is based on such ideological principles tha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tself lead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in the process of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and it is truly the thought of today.

作者:

罗骞,菲律宾abg欧博网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72)

王肖帆,菲律宾abg欧博网哲学院博士生。(北京1000872)


原文刊于《江西社会科学》2023年03期,参考文献从略。